English | 联系我们 产品试用申请


400-6010-280
分析报告服务
优捷信达分析报告服务

电商评论解决方案

酒店OTA解决方案

政府舆情解决方案

企业解决方案

微博信息监测解决方案

公司新闻

媒体报道

舆情资讯

研究报告

Social·轻数据

B2C活力榜

Social·轻数据

概况

加入优捷信达

联系我们

推荐新闻

网络舆情:政府转型的催化剂

来源:时评界  发布时间:2012-11-28

11月27日,在恩施市“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训班上,该市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号召年轻干部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在积极应对中推进政府转型。

在“表叔”、“房叔”、“表嫂”事件相继落幕之后,近日重庆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以63小时的“高效”落马再次爆出网络舆情的惊人力量,狂汗之际亦感暖意心头。

不少人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谈之无不色变,避之惟恐不及,非万不得已绝不予以正视,反而陷于工作被动。笔者认为根本无此必要,譬如在二十一世纪不会计算机往往被认定为文盲一样,但有谁能说20世纪识不得几个字的文盲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呢?其实不懂网络舆情才是干部的一大遗憾!辩证地看,网络舆情兴起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其存在实有着相当的合法合理与可利用性,在当前情势下对于我国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应是一种契机与契合,起着积极的催化作用。

时下已是21世纪,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愈加迫切,2002年十六大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纳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予以强调。十八大则再次强调,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目标,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可以说,打造服务型政府是国家长期以来推进政府转型的重要目标。

正是网络舆情,以迅猛之势有力促进着这一嬗变。

网络舆情是法治社会的胜利成果。1989年国家颁布《行政诉讼法》,“民告官”开始突破历史限制,十五大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人治”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群众传达心声、表达诉求经历了不想不敢、想而不敢到敢想敢做的转变。通过网络舆情,人们可以用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依法阐述观点、维护权益以至“拷问”政府。可以说,网络环境下民众的觉醒刺激了民主新风尚的形成。

网络舆情是政民互动的良好方式。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民众的主体性地位,群众是善意的,也是智慧的,其声音更加是不能忽视的。网络舆情反映了社会的任一角落,代表了群众多方面最真实的心声夙愿,重视网络舆情恰恰是政府足不出户了解民意的良好渠道、是免却劳顿之苦服务大众的有效途径、是高水平科学决策的必要基础,同时也是党和国家集中民智民力、扩大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因此,网络舆情是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打造高效政府的绝佳平台。

网络舆情是社会监督的有效补充。众所周知,我国的监督体系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内部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七大监督,这些监督方式在各个领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与政治清明均起到了某种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近年来网络舆情的暴涨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旧有国家监督体系的长期不够给力。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5亿人,智能手机用户数已超过2.9亿,同时微信注册用户突破2亿户,微博实际用户规模已经达到2.8亿人,在公众基本实现话语权零障碍的时代,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公众参与面最广泛的监督方式,通过群众智慧的集体发挥,为建立廉洁政府提供了最刚性可靠的监督模式。

总之,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与处理,折射出民主、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催化着服务型政府的日渐孵化成型。同时,正如人口不会无限按正比例增长一样,网络舆情也不会永远充斥网络焦点,我们大可放下包袱积极正视,待到政府成功转型的一天,相信网络舆情会是柳暗花明的另一番和谐景象。

首页 | 联系优捷信达 | 工作机会 | 团队博客 | 舆情监测 | 站点地图 © 2008-2014 Eucita Technologies 京ICP备:08009764号-6 |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400-6010-280
(010)-52026890 / 52026537
(010)-52026890-802
我们的服务:
资源下载:
多角度了解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