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联系我们 产品试用申请


400-6010-280
分析报告服务
优捷信达分析报告服务

电商评论解决方案

酒店OTA解决方案

政府舆情解决方案

企业解决方案

微博信息监测解决方案

公司新闻

媒体报道

舆情资讯

研究报告

Social·轻数据

B2C活力榜

Social·轻数据

概况

加入优捷信达

联系我们

推荐新闻

网络舆情引发的几点思考

来源:求是理论网  发布时间:2014-01-1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站、微博客、社区论坛等媒体新领域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的传播方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成为互联网普遍应用的形式,它不但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在技术上堪称一大进步,同时微博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微博让更多的大众加入到文化言说的空间中,让网民在网络空间上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一改传统文化空间一个人说网友听的局限性,网友可以即拍、即录、即发布。同时,中国经过30余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易发、多发,舆情热点事件不断增多。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的影响日益巨大,甚至部分舆情成为各级政府的决策参考。如何正确地面对、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考验着各级政府执政智慧。

一、什么是网络舆情

一般而言,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一些热点敏感事件可以在很短的事件内形成汹涌的网络舆情,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它来源于社会现实,但是由于其门槛低、发言随意又往往和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不高。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网友的身份通过网络来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形成后不仅会让人轻而易举的获去相关信息,还会引来更多的网友的关注,从而在一些网络舆情事件形成之初往往形成滚雪球式甚至几何倍数的发展。其中不乏一些歪曲、演绎和情绪的宣泄。

二、网络舆情的现状

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使得网络成为了民声民意的集散地和放大器。从几年前,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与网民互动,到省委书记、省长请网民"拍砖"并先后开通留言板。互联网不仅成为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种"在线生活"方式,更成为访民情、听民声、察民意、汇民智、解民忧的一个重要渠道。随着网络问政等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沟通形式的发展,网友的意见和建议、看法和心声,不仅能够在线与领导交流、沟通,也能够实现现实问题的解决。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发表言论门槛低、责任追究难、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网络暴力"现象屡有发生。同时,一些敌对的政治力量利用网络的隐蔽环境,传播不真实的政治信息,制造背离、攻击政府主流政治文化的网络舆论,对国家政治安全造成压力和干扰,破坏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对此,我们应加以重视。

有专家表示:"网民关注的议题也正向社会议题、政治议题快速转化,网络意见的主流化、政治化、现实化趋势非常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表达自己对民生、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或看法。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往往也伴随着网络舆情的高涨,现在人们往往习惯性的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来传递或获取信息并利用互联网进行联系、跟帖和评论。微博上的传播可谓最为迅速,只要拿出手机拍张照片,便能让所有人都看到你发布的消息。对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应该理性的看待,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平台,在互联网上的舆论方向,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民意的导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使网络成为一些人的出气筒、宣泄情绪的地方。另外,在网上,敌对渗透、黑恶势力、淫秽色情、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男女变声等网上舆论信息传播乱象丛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目前,中国的网民正踏上"问政"平台,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参政议政的一种新兴形式,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一个成熟而理性的网络公民群体的崛起,必将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和法治改革带来极大的推动力。网民参政热情的高涨,也必将在更为普遍的意义上激发整个公民群体参政议政的活力。

三、网络舆情中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

目前中国网络舆情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网民希望通过表达和参与,让政府部门了解民情民意,推动公职人员改进工作,督促问题和事件的公正解决。不过,由于网络和网民的局限性,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有人说我国的互联网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意味着叛逆、情绪化、不稳定。在我国,互联网就是我们的最大变量、未知大于已知。——技术不可预测(QQ、淘宝旺旺、微博、微信,即时通讯工具更是一日千里);引导不可预测,面对不同的网络信息,舆论热点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没有一个引导模式可循;网上信息海量化不可预测,每1分钟网上就会产生20多万条信息。目前,仅百度就有4亿多个链接,还不包括其他搜索引擎。权威人士坦言,对互联网上任何的预测都是愚蠢的。互联网战能否打得赢,关系我国的政治稳定。

首先,假消息和网络谣言层出不穷。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以及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在网络上发布假消息和谣言非常容易。少数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网络的便利有意散布假消息甚至谣言。多数网民面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这就使得"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范围大,甚至引起社会"恐慌"程度也更大,往往会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有时甚至能在现实社会中引起轩然大波。

其次,情绪化的网络舆情不断出现并且蔓延较快。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的部分,但由于发言者一般是以网名的形式出现,身份隐蔽,缺少有效监督和追责机制,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网络上容易出现庸俗、灰色、低级甚至不堪入目的言论。部分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失意于是利用网络发表情绪化言论来宣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而情绪化言论容易强化"仇官"、"仇富"心理,扭曲政府形象,影响政府权威,引发和扩大群体性事件。同时,可能对事件处理特别是司法审理形成干扰,对当事人的正当权利造成损害,损害程序正义和社会法治,给政府权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此外,"人肉搜索"可能会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侵犯当事人名誉或隐私。

第三,西方反华势力时刻不忘通过互联网渗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上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变得非常复杂。目前,全世界只有13台根服务器。1个为主根服务器,放置在美国。其余12个均为辅根服务器,其中9个放置在美国,欧洲2个,位于英国和瑞典,亚洲1个,还在位于日本,中国没有自己的根服务器,这就为一些反华势力提供了便利。他们从未放弃过对我过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和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网络的发展也给他们制造了一个"阵地",网上舆论安全值得深思。境外敌对势力和境内别有用心的人,千方百计将互联网作为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新阵地,建立网站和专门机构,雇佣网络写手,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事件进行炒作,极力宣扬西方自由、民主、宪政等理念和三权分立、多党制主张,诋毁我党和国家领导人,否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方向和进程,歪曲党的历史,否定新中国的历史。"三股势力"、"藏独"、"法轮功"等组织互相勾结、联手造势,利用互联网大肆攻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扬他们所谓的"理念"。污蔑社会主义制度,妄图把群众引入歧途,来实现他们罪恶的目的。

四、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策措施

当前,各种社会热点问题频频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涉及民生、司法、反腐败、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问题,社会敏感度高,很容易引起舆论的聚焦。特别是通过互联网的发酵和放大,更容易使局部问题上升为全面问题,一般问题上升为社会政治问题,个人的偏激言论扩展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近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热点持续增加,总体呈上升态势,"百万级点击率"的网络舆论事件屡见不鲜。网络舆论事件数量猛增,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社会紧张度正在上升。对这些负面网络舆论如果在思想上重视不够,不能及时澄清、引导和处理,轻则出现"一边倒"的负面消极言论误导舆论,损害党和政府形象,重则煽动不稳定因素,由网络走向现实社会,演变成群体恶性事件。因此,面对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和网上意识形态斗争现状,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一)培育强化现代舆情理念。客观认识网络舆论。要认识到网络既是社会危机的放大器也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政府通过网络意见,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温度,获得调研信息,一定程度上不是扩大而是减轻危机事件;但对于涉及群体利益、社会敏感问题等特定的内容和对象,互联网又会成为社会舆论的加热器和放大器。因此,我们不必把网络舆情视为洪水猛兽而反应过度,也不能麻木不仁至使小事变大,甚至酿成公共突发危机。

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不断改善和提升各级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网络舆情作用的凸现,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公开性。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新的传播科技,新的传媒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权力机关可以不报,但无法阻止信息的传播,不在第一时间出面讲真话实情,很容易使信息在多种形式传播中被扭曲,造成更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地方党政机关要坚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依法处置的原则,及时向社会公布真相,审慎、科学地分析原因,对网民反映集中而强烈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迅速的回应,以透明和务实的姿态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

指导思想上从"堵"向"疏"的多种应对措施转变。在现代社会,突发事件出现的机率较高,信息的传播渠道很广,把封锁消息作为处理危机的基本方法,很容易把危机推向更糟糕的境地,唯有把这类事件视为一种常态和中性事件来疏导和处理,把处理危机看作政府正常职能的一部分,才能更有利于应对现代舆情。

(二)把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能力作为一项基本能力,切实提高各级党和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分析研判,就是对收集到的网络舆情进行认识、研究和甄别。在危机公关和议题管理上,多数观点比较认同黄金12小时或者24小时,也就是事件发生后12小时或者至迟不超过24小时内作出反应和启动应急预案。但部分干部对网络不熟悉,对网络传播规律不了解,难以全面准确把握网络舆情,以至于突发事件来临时处于被动的境地。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关注网络舆情,及时了解、把握正反两方面的舆情动态,定期分析研判网络舆情态势,认真倾听网民的诉求,了解群众的愿望、意见、建议,对网络舆情信息及时进行排查和梳理。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排除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网络平台更好的为民服务,取信于民。深入研究在网络舆情日趋复杂的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牢牢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结合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学习、研究和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运用网络与群众沟通交流、科学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热点、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用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大众,用权威科学的信息击破谎言。

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新阵地和舆论斗争的新领域。网络宣传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用正确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注意用正面宣传主动为社会舆论"设置议程",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谣言、情绪化发泄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甚至反动敌对观点的不良影响。对群众在网络上反映的实际问题做大及时准确查清和处理,并适时在网上公布处理结果,防止不良影响被别有用心者利用、炒作。对网上的舆论热点和热帖,要及时关注,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及时上网回应、解释、说明、引导,防止以讹传讹,造成不良影响;对少数恶意造谣,无中生有,煽动舆论,误导群众,败坏党和政府形象,用心险恶的网络舆论,尚未造成实质性恶劣群体事件的,要及早发现,及时消除影响,对已酿成恶劣事件的,要及时揭穿其险恶用心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坚决依法追究和处理;对重要事件应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事实,防止事态扩展和恶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十二字"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目的是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用和安全。对于互联网的管理,相信在国家层面会有一个新的管理体制,网络舆情工作会有一个新的局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民会更理性,政府会更务实,从而,网民与政府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首页 | 联系优捷信达 | 工作机会 | 团队博客 | 舆情监测 | 站点地图 © 2008-2014 Eucita Technologies 京ICP备:08009764号-6 |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400-6010-280
(010)-52026890 / 52026537
(010)-52026890-802
我们的服务:
资源下载:
多角度了解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