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联系我们 产品试用申请


400-6010-280
分析报告服务
优捷信达分析报告服务

电商评论解决方案

酒店OTA解决方案

政府舆情解决方案

企业解决方案

微博信息监测解决方案

公司新闻

媒体报道

舆情资讯

研究报告

Social·轻数据

B2C活力榜

Social·轻数据

概况

加入优捷信达

联系我们

推荐新闻

构建新媒体时代舆情应对体系

来源:正义网  发布时间:2013-06-26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源,政法机关及工作人员该具有怎样的媒介素养,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从本期开始,本版开设“新媒体与司法”栏目,欢迎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在互联网、移动终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该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以“检察工作与新 媒体时代社会沟通”为主题的第五期全国基层检察长专题研修班近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多位检察长,围绕如何把握新媒体时代受众特点,提升法律 监督公信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新媒体时代给涉检舆情应对带来怎样的挑战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影响力更大,凝聚力更强,已成为不同利益群体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公众深度搜索欲望强烈,关注问题广泛。很多信息极易被无限放大引发突发公共事件。

上述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特点,给涉检舆情工作带来挑战。海南省三亚市城郊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杨育明认为,应延伸涉检舆情监控坐标,通过“拉横”、 “延纵”、“强点”三种途径,不断提升舆情应对能力和创新社会管理水平。一是拉伸横坐标,增加监测时间段。将监测时间往前往后拉伸,既要加强对舆情潜伏期 的监控,对于可能或者必然导致涉检舆情的事件,提前作出应对预案,又要加强对舆情的监管处置。二是延长纵坐标,增加监测目标。即在关注网络等新兴媒体舆情 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传统媒体的关注,传统媒体有着较强的公信力,具有舆论领袖作用。三是强化坐标原点建设,实现舆情应对专业化。应对负面舆情,需要专业的 队伍去积极构建统一的舆情应对体系,且在收集、监测、研判舆情上形成工作团队。

应对的尺度如何把握

面对舆情事件,检察机关该如何把握应对的尺度?河北省清河县检察院检察长李秋成认为,应把握以下原则:发表的言论要有法律依据,符合公平正义的 法治价值取向,符合社会道德取向;只要是非涉密事项,尽可能地依法、及时公开媒体舆论所指向的相关事实,避免无端的猜疑而引发谣言四起的不利局面;在回应 疑问、表明立场时,要不偏不倚,努力引导舆论朝着有利方向发展;要正确面对舆论的批评和褒扬,保持客观、理性、平和,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应对引导,化被动 为主动。

“正能量、负能量都不如真能量能增强司法公信力。”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检察院检察长于刚认为,对于网民的质疑和批评,善于沟通,才能逐步提升司 法公信力。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回避,不掩饰。即使发表了错误言论,也要勇于承认错误、真诚道歉,以赢得网友谅解。对于网民反映属实的问题,应在网下 迅速采取改正措施,网上公布改正情况。

贵州省织金县检察院检察长廖显东认为,公开是避免发生舆论危机的根本,要加大检务公开力度,促进司法透明,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除按规 定需要保密的外,其余的需通过程序把司法依据、结果及时公之于众,以看得见的方式传递正义,消除群众的“负面猜想”,破除新媒体传播中的“偏激共振”。

如何利用新媒体推进法律监督工作

新媒体既是与公众沟通的良好渠道,也是提升法律监督公信力的有效渠道,新媒体平台可以促进法律监督工作。

“以新媒体的舆论监督推进法律监督工作,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黑龙江省伊春市汤旺河区检察院检察长赵建林一一道来:一是从惧怕媒体监督到 接受监督的转变。检察人员要坦然面对媒体揭露的工作瑕疵,以实际行动予以反思和整改,进一步依法规范理性文明办案。二是从被动接受监督到主动接受监督的转 变。在涉检舆情发生时就要抓住契机,掌握舆论传播的规律,还网民一个真相。三是从依法公正监督到依法公开监督的转变。在严守办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依法将 自身的监督行为放在社会监督下,在与媒体的良性互动中,提高自身监督的权威性。

北京市延庆县检察院副检察长王元江认为,新媒体语境下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应当体现新媒体时代的特色,建立与新媒体相适应的应对体系。比如建 立和完善立体化的检察宣传体系,以新媒体为平台,建立检察官方信息发布机制。适应新媒体时代社会公众的需要,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成果公之于众,以保障公 众的知情权。另外,新媒体时代的宣传活动要强调互动性,避免传统的说教式宣传。要将与受众的沟通交流环节设计到宣传体系当中,促进法律监督工作进一步发 展。

首页 | 联系优捷信达 | 工作机会 | 团队博客 | 舆情监测 | 站点地图 © 2008-2014 Eucita Technologies 京ICP备:08009764号-6 |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400-6010-280
(010)-52026890 / 52026537
(010)-52026890-802
我们的服务:
资源下载:
多角度了解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