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联系我们 产品试用申请


400-6010-280
分析报告服务
优捷信达分析报告服务

电商评论解决方案

酒店OTA解决方案

政府舆情解决方案

企业解决方案

微博信息监测解决方案

公司新闻

媒体报道

舆情资讯

研究报告

Social·轻数据

B2C活力榜

Social·轻数据

概况

加入优捷信达

联系我们

推荐新闻

2013年度舆情:微博微信发出年度强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布时间:2013-12-18

盘点传媒业的2013,有一个词是不能被忽略的——"舆情"。 这一年,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没有了兴起之初的青涩,而是更加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事件和各种社会活动之中,并且成功地由"抢饭碗"华丽转身为危机时刻的"扩音器"。

2013年,微博直播庭审成为中国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大亮点,政法微博也因此成为本年度新媒体平台上的新星;企业更加关注突发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反应,也因对舆论应对不力而深深反思。

直播庭审成政法微博年度特色

代表事件:薄熙来案微博直播

【回放】 8月22日8:30,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第五审判庭公开审理被告人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一案。此次案件全程借助新浪微博、人民微博进行图文直播。新浪微博"@济南中院"于8月22日8:44发布首条庭审直播微博,截至8月26日为期5天的庭审共发微博157条。

揭开庭审神秘面纱。"@济南中院"对于薄熙来案的微博直播,从庭审现场的程序和步骤,到庭审现场的"问答辩论""事实认定"实录以及相关证据证词,再到伴随庭审进度的相关法律规定详解,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新华网评价薄熙来案微博直播是"摒弃司法神秘主义,纵深推进司法公开"的改革清风。

给公众带来信心。此前国内外舆论场对于薄熙来案有着种种猜测和传言,但微博直播将庭审的各种细节直接端到公众眼前,形成对依法公正审理薄熙来案可信的特殊强制力。对此,《环球时报》认为此次庭审微博直播直接增加了公众对中国法制建设的信任度,"对舆论中关于国家司法现实的负面认识具有重要修正力"。

【延伸】 据12月12日发布的《2013年新浪政法微博报告》显示,2013年政法微博的发展进入平稳期,呈现地区注册量均衡化、注册官员职业类别多样化的特点。截至10月31日,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法微博总数已达24270个,其中包含17279个政法机构微博和6991个政法官员微博。

薄熙来案微博直播一举引发国内外舆论轰动,数亿人得以"围观"庭审实况,政务微博首次成为大案、要案审理中唯一的消息来源。薄熙来案微博直播后,其他地方法院纷纷就一些案件在庭审时进行微博同步直播,比如此后的"北京大兴摔童案""饿死女童案"这样备受舆论关注的热点事件,法院微博直播庭审也成为2013年政法微博的一大年度特色。据统计,我国有近20个省出现微博直播庭审的案例。武汉大学教授沈阳在微博上提到,微博直播致信息主导权转移到政务微博,政府机构面对重大热点事件直接发声,必然能够减少信息变异误差,提升信息传播精准度,压缩不实信息传播空间。

微信微博走向灾难报道前台

代表事件:四川省芦山"4·20"地震

【回放】 4月20日8:02,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成都、重庆、西安等地震感强烈。与5年前的"5·12"汶川地震不同,这一次,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使公众更快速、更广泛地了解灾情,联系灾区亲友。

快速反应报道,成矩阵。地震发生后,媒体微博迅速形成报道矩阵。上午8:08,"@新华网"在地震发生6分钟后便以快讯的形式发布消息;各媒体微博也通过"微直播""微评"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灾区动态;地震发生19分钟后的8:21,政务微信"@微成都"发出震情速递;四川省雅安市委宣传部紧急开通官方认证微信"四川雅安"(现改名为"芦山地震救助"),并于当天13:37发布了首条微信。截至4月21日下午14:00,近15万人关注该微信账号,实时发送消息量达20万条。据统计,地震发生后24小时,有超过300个政务微信先后就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布微信。

成为救灾利器,避拥塞。地震发生后,微博、微信在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灾难前期播报灾情信息的主渠道。在电话与短信无法进行正常通信的情况下,微信成为灾区群众转达个人境况以及传达灾情的最有效工具。有专家还建议外界与灾区联络少打电话,多用短信以及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社交工具,以避免语音通道拥塞。《21世纪经济报道》称微信从被运营商指为"抢饭碗"的对象,摇身变为在地震时灾区对外传递信息最靠谱的通讯工具。

【延伸】 截至11月底,我国微博账号总量已经突破13亿,仅在新浪、腾讯两个平台,媒体机构微博账号就已经达到3.7万个。从今年的发展来看,以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为代表,媒体微博和政务微信通过内容资源的优势、报道方式的创新迅速走向前台,成为传播正能量的主力军,对整个网络舆论生态的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

"大V"退场微博活跃度下降

代表事件:余姚水灾

【回放】 10月7日,第23号强台风"菲特"给浙江带来沉重一击,让浙江多地饱受洪涝之苦。浙江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宁波余姚市,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强降雨,70%以上城区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痪。

灾情播报迟缓,受诟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发现,余姚水灾发生后,媒体微博报道出现了一种后知后觉的情况。截至10月11日,余姚大水的信息量仅为20万条,远低于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一个月内达到的428万条信息。政府的救灾行动在此次水灾初期的确备受诟病,网友"@林滤山"直言开始时见不到官方的信息是下策。

消解灾情严重,生谣言。在余姚大水的救援中,一些谣言迅速"蹿红",网友对此的关注热度甚至高过灾情本身,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灾情的严重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抽取了芦山地震中表现活跃的50位意见领袖的微博,在此次余姚水灾中转发表示关注的有27位,发表评论的仅16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庞胡瑞认为,网络"大V"的集体失声,变相使此次余姚水灾舆论关注力度整体下降,从网络舆论生态角度来看,中央集中打击网络谣言此时已经施行一个多月,对当下舆论场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正是在这一整体转向的舆论场中,余姚受灾信息显得"落寞而黯淡",微博信息自净能力的减弱,使得此次水灾救援正能量无法弘扬,假信息辟谣缓慢。

【延伸】 "大V"退场只是余姚水灾刚开始不那么受关注的一个原因,官方发声迟缓才是真正值得反思的。针对发声迟缓造成的谣言纷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朱明刚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成为永远在线的"大V",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并针对求助等信息作出回应,这样必定会消除许多对政府反应慢的批评之声。

余姚事件让网友加剧了"大V少了,官博多了"的感受,有关微博活跃度下降的话题也时不时被拿出来讨论。但在学者石昕看来,回看2013年的互联网舆论场,这只是作为互联网舆论表征的微博回归本来状态而已。石昕认为,微博回归平静主要是因为:被迫到网上寻求关注度和解决的人,因为有了网上上访渠道,完成了对口接待;官方积极主动发声,网络舆论可指责的自然就少了;互联网舆论出现功能分化,微博依然是具有自媒体传播属性的公共传播平台,私密及社交类事务则归属来往、微信、易信等,逐渐井然有序。

企业舆情应对能力有待提高

代表事件:青岛输油管道爆炸

【回放】 11月22日凌晨3:00,位于青岛黄岛区的中石化输油管线破裂。处置过程中,当日上午10:30,黄岛区沿海河路和斋堂岛路交汇处发生爆燃,同时在入海口被油污染海面上发生爆燃。此次事故共造成62人遇难,医院共收治伤员136人。

舆情满意度低,引质疑。在中青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第五期《中青月度舆情指数》中,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的舆情满意度居于榜单末尾。有媒体和网民质疑企业和地方政府只忙于处置漏油,未看到疏散民众的预警,造成许多民众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毫无防备。而到底是哪根管道发生爆炸,也在一段时间内引起网民质疑。

认真关注细节,得中评。在中石化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石化实说"发布的关于此次事件的微博当中,有一条微博的中性评论赢得较高评价:"这或许是唯一一张照片。记录了中石化21名员工在燃爆事故发生3小时前的现场施工情景。截至25日10时,其中13人遇难,4人失踪,3人重伤,只1人因站位较远幸免于难。沉痛哀悼亲爱的同事们,也向事故中的其他遇难者致哀。"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师张力分析,如果希望获得舆论的理解和同情,利用一些细节未尝不可,这也是上述微博能够很大程度地赢取网民的同情与理解的原因。

【延伸】 中石化在此次危机反应中的舆情满意度偏低并不是个案。在企业危机应对事件中,很多企业不能在第一时间出面回应。为规避舆论风险,有的企业选择沉默、回避等冷处理的应对方式,因此错失了在第一时间掌握舆论话语权的良机,留下舆情隐患。张力认为,在微博的应对细节上,相比具有官腔色彩的表态,企业在事故发生后展开的一系列挽救行动更容易获得网民的认同。企业发生重大事故后,其声誉本就会遭到舆论的质疑,如果此时单方面发布辟谣消息,则容易造成误解。

舆论介入司法引纷争

代表事件:张家川县刑拘中学生

【回放】 9月17日,甘肃省张家川16岁初三学生杨某被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刑拘。此前,杨某发微博质疑该县一名男子非正常死亡。9月22日,在巨大的舆论声浪下,甘肃警方决定对杨某涉嫌寻衅滋事案撤销刑事案件,改为行政拘留7日。

监督促进公平处理。很多网民认为,司法不公、不廉现象如今依然存在,舆论的介入能为案件的公正处理提供较好的外界助力。网友"@时代凯撒"认为刑拘少年被释放是广大网民揭丑的胜利。

舆论不能代替司法。质疑者认为,舆论就是舆论,不能代替司法。此外,网络舆论容易"先入为主",为人所操纵,也成为其质疑的重点。网友"@掏粪工_海巴子"认为践踏法律并不只是看是否随便抓人,更要看是否随意放人。

【延伸】 《南方周末》8月刊发的一组调查报道《唐慧赢了,法治赢了没?》将唐慧案再次推到"舆论如何干预司法"的话题之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卢永春认为,网络舆论场有两个很有意思的逻辑:一是如果法院审判真的会屈从舆论,那只能说明法院没有真正的独立审判,因此那就更需要舆论的监督,"公正的司法不怕舆论监督,不公正的司法才需要舆论监督";二是舆论干预司法的成功案例越多,越会坚定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也愈发鼓励公众按照自己的判断,对各种案件作出自己的"裁决"。对于网络舆论围裹的中国司法,协调民意与法理的冲突显然有更多工作要做。

舆论同情不应代替理性

代表事件:夏俊峰案

【回放】 2009年5月16日,夏俊峰和妻子在马路上摆摊被沈阳市城管执法人员查处,夏俊峰与执法人员发生争执后,用切肠刀刺死城管队员两人后又重伤一人。2013年9月25日,夏俊峰因刺死两名城管被执行死刑。"夏俊峰被核准死刑"话题,在网络舆论中有了超过150万条的评论和转发。

悲悯之声不绝于耳。9月24日8:02,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鸣在微博上发出了"刀下留人,夏俊峰!"的呼喊,网友纷纷响应,截至9月25日14:00,该微博获得5000余次转发,阅读数超过68万次,网友的悲悯之声不绝于耳。在新浪微博上,此话题相关微博累计超过65万条,腾讯微博上相关微博也超过58万条。

暴力不该赢得掌声。虽然该事件充满悲情色彩,但亦触犯了法律的红线。独立于网上的一片悲悯之声,一些媒体和网友力挺此次判决的公正。"@人民网"表示:"故意杀人者理应面对刑罚,暴力不值得提倡,更不应给予掌声。崇尚暴力解决问题,只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塑造暴力'英雄'更是有违社会基本价值观。别让同情代替理性思考,别被情绪左右客观分析。"

【延伸】 2013年爆发了多起伤害医生的事件。比如,10月25日,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名医生被前患者袭击,造成1死2伤,使医患冲突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医护人员群体自我保护的呐喊更为强烈,但网络对医护群体依然是骂声居上,同情的人更多是站在袭击者一方,指责医生"自作自受"的言论四处传播。死亡,对任何人及其家庭而言都是悲剧,我们不能忽视犯罪行为给他人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夏俊峰和那些医生的结局无法挽回,过错应可避免。不要给予暴力掌声,当遇到烦心事时,当事人需要理性,舆论也需要理性,三思而后行。

首页 | 联系优捷信达 | 工作机会 | 团队博客 | 舆情监测 | 站点地图 © 2008-2014 Eucita Technologies 京ICP备:08009764号-6 |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400-6010-280
(010)-52026890 / 52026537
(010)-52026890-802
我们的服务:
资源下载:
多角度了解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