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联系我们 产品试用申请


400-6010-280
分析报告服务
优捷信达分析报告服务

电商评论解决方案

酒店OTA解决方案

政府舆情解决方案

企业解决方案

微博信息监测解决方案

公司新闻

媒体报道

舆情资讯

研究报告

Social·轻数据

B2C活力榜

Social·轻数据

概况

加入优捷信达

联系我们

推荐新闻

做好新形势下的 微博舆论引导

来源:合肥在线  发布时间:2013-12-19

作为新型的传播渠道,微博因传播速度快、参与程度高、影响面积广,成为社会问题的放大器,社会舆情的集散中心。做好微博舆情的搜集、研判、处理工作,对舆论引导至关重要,而把握好"时、度、效"则是微博舆论引导的出发点、价值观和方法论。

首先要注重"时",即注重舆论引导的时机。特别对于一些突发性公共事件,过去强调"黄金24小时"处理原则,微博时代时间又大为缩短。政府至少应在4小时以内,要对事件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处置,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避免流言滋生。快的同时还要注意时宜,即在舆论产生后哪个节点发布信息,舆论引导在哪个时段效果更佳。

其次要注意"度",即要对引导的量、质予以把握。舆论引导要掌握微博信息传播的规律,掌握微博舆情产生的潜伏期、爆发期、延展期、处置期的规律。根据当前形势和热点问题,关注微博中约三分之一的有价值的内容,做好这部分内容的处置工作,特别对于谁的微博、关于什么的微博、有多少评论和转发量的微博予以事先考虑,有针对性地引导。

第三要关注"效",即微博舆论引导的效果。舆论引导不是生硬的思想灌输,是党和政府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生进步等需要,开展的利国利民的行为。微博舆论引导既要照顾到公众的信息需求,又要考虑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既要注重引导的行为,又要考量引导的效果。只有把社会舆论引导到正面上来,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一、制定政策,规范发展。微博的出现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各级政府组织既要治理好微博,又要利用好微博。除宪法、民法、刑法、著作权法等外,国家应增加或制订微博发展的适应性条款,使政府对微博进行管理、进行舆论引导有法可依。西方国家对微博(或称社会化媒体,比如Twitter、Facebook等)管理经验大致为三位一体:政府积极参与,试图更好地利用微博,促使其成为国家健康发展的沟通工具。同时,利用法律手段和制度措施,引导微博媒体快捷地形成正确的舆论场。比如英国政府要求内阁大臣,每天至少半小时发布一次微博,化干预为积极参与,把握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美国、印度等制定相关法律,杜绝微博造谣、诽谤等信息;韩国则成为首个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

微博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建立透明、及时、全面的发布制度,突出服务性,增强互动性。各级政府组织在微博发布过程中,要加强维护,在发言内容、发言时机、发言频率、发言方式上,细心考量;对于微博机构用户(特别是新闻单位),制定具体规定;对于网络谣言和网络水军等负面因素,制定措施予以规范、惩戒。

二、重视微博舆情监测体系建设。2009年以来,微博出现爆发式增长,如何监测、收集与引导微博舆情,成为难点。微博舆情的监测,首先要明确目的,建立监测组织。微博舆情的监测与引导,要同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在尊重民意、处理事实、执政为民、维护稳定的基础上,成立相关的微博舆情监测组织机构。其次建立一套机制,包括工作流程、相关人员的责任与义务、舆情的分析与相关组织的协调、舆情的上报等。

三、做好微博情绪的疏导工作。微博舆论中的情绪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情绪的表达,一是公众情绪的汇集,这两种情绪都有正面积极意义和负面消极意义之分。从正面来看,微博舆论中的情绪具有规范力量的作用,能对不合理、不正确的人和事产生"寒蝉效应"。但是,微博舆论中也有不少负面情绪,对待这些情绪,要分析原因,实事求是地对待。注重这些情绪产生的规律,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化解情绪。应避免这种情绪扩大化,从而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四、处理好突发事件的微博舆论。突发事件是重大的敏感事件,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天灾人祸的大事。比如地震、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等等。由于传统媒体的发布周期以及频道资源等限制,微博成为突发事件的重要传播、讨论领域。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单位应及时开设微博平台,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公布事实真相,有效地引导舆论走向,让谣言没有产生的空间。通过建立专门的新闻发布机制,设立专职的新闻发言人,规范信息发布,从而使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牢牢把握着宣传的主动权。

首页 | 联系优捷信达 | 工作机会 | 团队博客 | 舆情监测 | 站点地图 © 2008-2014 Eucita Technologies 京ICP备:08009764号-6 |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400-6010-280
(010)-52026890 / 52026537
(010)-52026890-802
我们的服务:
资源下载:
多角度了解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