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联系我们 产品试用申请


400-6010-280
分析报告服务
优捷信达分析报告服务

电商评论解决方案

酒店OTA解决方案

政府舆情解决方案

企业解决方案

微博信息监测解决方案

公司新闻

媒体报道

舆情资讯

研究报告

Social·轻数据

B2C活力榜

Social·轻数据

概况

加入优捷信达

联系我们

推荐新闻

涉检网络舆情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4-01-09

涉检网络舆情是指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网络媒体或网络受众关注的,对检察工作或检察队伍的事或人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总和。一般来说,这种倾向性意见多是网络上的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如2008年的山西检察官进京抓央视女记者案,2009年的江苏盐城阜宁县最豪华检察院大楼事件,2010的辽宁辽阳女检察官暴打12岁小学生事件,2011年检察长离任、检察院放鞭炮挂横幅庆祝事件再一次将检察机关推上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可见如何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成为检察机关必面对的问题,下文宜城市检察院的调查与分析。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

1、对象的特殊性。涉检网络舆情的的对象是和检察机关相关的人和事,作为对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检察机关,一旦出现负面舆情,其范围和影响往往严重于一般网络舆情。

2、舆情的破坏性。检察机关相对其他政法部门的知晓率较低,公众对检察机关了解不深,这种情况增加了涉检网络舆情的处理和引导难度,对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和公众形象破坏巨大。

3、舆情的干扰性。网络舆情很多是曝光一些官员的违法乱纪现象和腐败问题,这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检察机关。由于新闻媒体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涉案人员的定性、定罪作出报道,网民对事实和法律进行倾向性评判,对检察机关办理敏感案件形成很大的网络舆论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干扰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

二、涉检网络舆情的成因

1.检察人员滥用职权,危害司法公正。在检察机关不断加强内部队伍建设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极少部分干警执法不严、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贪污腐败的现象,使网民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机制和检察队伍形象产生不满。此类事件曝光后,经各路媒体传播放大,不明真相的民众开始利用网络,围绕事件进行炒作,制造噱头,形成铺天盖地的网络舆论大潮,试图以舆情监督公权力,最终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效果。

2.执法办案的瑕疵引起网民对公权力的质疑。随着社会的进步,职务犯罪手段也涌现出新的特点:行为越来越隐蔽、关系越来越复杂。这导致了部分干警在执法办案中只凭着"一腔热血",片面追求工作效率,而不注重方法与谋略,忽略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忽略了案件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在执法办案中出现失误和瑕疵,其不良影响被网络快速放大和炒作,进而严重降低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

3.媒体与司法之间存在矛盾。媒体与司法的冲突是司法界和新闻界永恒的话题。新闻媒体通过张扬案件事实中的催人泪下的细节和判决理由的争点来介入对司法公正的解释和判断, 普通的民众则企望司法官员扮演"青天老爷"或"上帝之手"来拯救他们所遭受的社会冤苦 。司法要求的封闭性,权威性与传媒固有的开放性、透明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司法权威对媒体监督具有天然的排斥性,媒体监督对司法权威具有天然的侵犯性。司法裁判注重理性分析,新闻评论注重有感而发;司法裁判追求平息纷争,新闻报道追求轰动效应,……司法与媒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作为司法机关的检察机关必须得面对网络舆论的挑战。

4.部分群众对法律制度的误解以及个别网民曲解、捏造事实。部分群众对法律依据和相关制度本身了解不多,对官方不信任,存在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刻意掩盖事实真相,发动网民通过网络舆情来宣泄情绪化、偏差性的言论并企图产生共鸣,使事件内容到最后已经变质变味,完全偏离真相,给检察机关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

1、舆情监控为主导,提前预警,在事件发生前及早化解矛盾。多数涉检舆情事件并不是一开始就呈现出突然爆发态势的,几乎都是一些基本的诉求得不到回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酵,而最终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涉检舆情事件的预警系统,早发现,早应对,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个预警系统就是我们的涉检舆情信息报送机制。我们要十分注重涉检舆情特别是涉检网络舆情汇集、分析、研判,主动应对,让真相走在谣言之前,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以信息发布为核心,公开透明,在事情发生时打好主动仗。当涉检舆情事件发生时,公众迫切需要得到真实信息。在发生的瞬间,民众对涉检舆情事件情况的片面了解,形成多种主观判断,使得恐慌、猜测的情绪产生,对涉检舆情事件起因、影响的各种臆断被广泛传播并无限放大,舆论产生偏向。信息化时代,对信息完全封锁已成为不可能。我们不去占领舆论阵地,谣言就会抢先占领。只有对事件进行公开、透明的报道。讲究传播策略,针对实际疏导民众情绪,克服信息缺失造成的恐慌,才能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有利于平息谣言、缓和事态,促进社会稳定。

3、舆论引导为主调,疏堵结合,在事件处理上牢牢掌握话语权。涉检舆情事件发生后,涉检舆情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播,内容真伪并存,观点尖锐复杂。要合理策划议题,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巧妙议题设置,就能牵住舆论走向的"牛鼻子",要注重引导方式,避免说教,避免"贴标签"。要把握应对时机,紧紧抓住关键的"黄金4小时"发布信息,实现与新兴媒体的良性互动。信息公开是挤压负面言论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但鉴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民众可以直接发表观点意见,在突发事件中,各种传言、谣言、攻击性言论难免出现。此类信息主观性强,加之通过网民炒作放大,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挑拨煽动,应采取有力措施,果断应对,防止激化矛盾,避免事态恶化。

首页 | 联系优捷信达 | 工作机会 | 团队博客 | 舆情监测 | 站点地图 © 2008-2014 Eucita Technologies 京ICP备:08009764号-6 |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400-6010-280
(010)-52026890 / 52026537
(010)-52026890-802
我们的服务:
资源下载:
多角度了解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31号